吉尔吉斯斯坦24.kg新闻网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相关内容编译如下。
8月3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开幕,20余国领导人来华参会。多位政治分析人士称此次峰会为构建新世界格局的新起点。
一、选择天津作为举办地具有象征意义
中国人特别注重象征意义,选择天津举办上合组织峰会绝非偶然。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也是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一带一路”主要通道途经天津,中蒙俄陆路运输走廊,连接中国、中亚和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均始于此。选择天津作为此次峰会举办地,象征着该组织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仅关注安全,还聚焦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角度看,天津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高科技、化学和机械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天津正在建设自由贸易区,中国有意将其推广为上合组织伙伴的典范。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过去,西方列强通过天津这座“世界之窗”来了解中国。如今,现代中国用这座城市表明,天津如今已成为中国和上合组织伙伴国的“欧亚之窗”。选择天津作为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地,体现了三层含义:地缘经济(“一带一路”的节点)、历史(从“殖民窗口”到“欧亚一体化门户”)和政治(上合组织代表开放的全球力量)。
二、峰会的地缘政治背景
世界正处在转型过渡期,国际关系、贸易、安全等全球体系面临深刻危机。乌克兰危机延宕,中东局势紧张,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弱化。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希望尝试将自身塑造成一个不受美国和欧盟的主导的权力替代中心。此次峰会的官方主题是“合作与稳定”,但潜台词是在西方压力背景下巩固欧亚大陆。
三、多条外交主线贯穿其中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峰会上存在多条重要的外交主线。
第一条主线:俄罗斯和中国。俄罗斯政治学家和专家在对峰会的评估中称,普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利用这个平台表明,莫斯科和北京正在形成一个替代西方的权力中心。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既对又错,或者说不完全正确。中俄两国元首确实展现了良好的关系。 普京谈到了“公平的多极世界”,习近平则谈到了“上合组织对和平的重大责任”。中国利用天津峰会展示其在欧亚大陆的领导地位,巩固“一带一路”作为一体化的基础地位,并向西方表明,北京拥有自己的国际“联盟”。
第二条主线:印度和中国。印度总理莫迪对天津的访问是此次峰会的看点和重大外交事件。这是莫迪在两国关系经历一段冷却期后时隔七年再次访华。
印度传统上奉行多元外交,力求不依赖西方或中国。莫迪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凸显了印度的独立性,旨在与美国和欧亚大陆建立关系。峰会期间,习近平和莫迪举行会谈,宣布“恢复信任”,并表达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建立合作的意愿。习主席提出要“龙象共舞”,强调两大亚洲巨人团结的重要性,也明确表明印度和中国能够从对抗走向竞争,甚至可能开展部分合作。印度总理此次访华至少还有两点重要意义。首先,莫迪的出席表明上合组织并非一个专属的“中国俱乐部”。其次,莫迪的访问意味着印度尚未准备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华阵营,并愿意与各方力量中心合作。这不仅强化了多极化的趋势,而且向全球南方发出了一个信号:主要发展中大国可以在没有西方调解的情况下达成一致。
另外两条主线:土耳其和中亚,全球南方。土耳其以对话伙伴国身份参加此次峰会,并有意继续深度参与上合组织。对安卡拉而言,上合组织首先是一个加强与中亚联系的机会。峰会期间,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关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议,并在不失去北约地位的情况下进入欧亚能源和物流领域。对于全球南方而言,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代表以“上合组织+”的形式出现,表明该组织正在转变为寻求替代西方集团的国家的平行俱乐部。
四、天津峰会之后的世界
世界秩序不会在上合组织峰会后一夜之间发生改变。但天津峰会对于构建新世界秩序的意义更大。上合组织将自身定位为西方机构的替代,强调稳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优先地位。峰会文件包含“文明主权”的概念,这意味着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受外部干涉。峰会还表明,尽管上合组织成员国内部仍有矛盾,经济一体化的规模仍明显逊于政治表态,但各国能够制定共同合作方针。
天津峰会是迈向多极化的重要一步,在强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主体性的同时,也表明上合组织已准备好超越地区安全议程,成为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全球平台。